随着“三品一标”(即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被慢慢的变多的提及,更多消费者开始关注农产品品质,“农畜产品品质不伤害原有设备的检测”这项贯穿产、学、研的应用技术,正在深刻提升老百姓舌尖上的品质。
随着国家食品安全总体水平的提升,“三品一标”(即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名特优新农产品、绿色优质农产品被慢慢的变多的提及,更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食物的新鲜度、口感和营养等品质,农产品品质检测分级和特征品质标识化迫在眉睫。
“农畜产品品质不伤害原有设备的检测”这项贯穿产、学、研的应用技术,正在深刻提升老百姓舌尖上的品质。它怎么样影响着整个产业?如今到达了怎样的高度?未来又将怎么样发展?带着一系列问题,仪器信息别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研发分中心主任——彭彦昆教授,请他分享自求学时代至今,40余年深耕农业工程领域以及农畜产品品质无损检测技术的心路历程。
科研之路:海纳百川,一心向“农”作为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的中国第一批大学生,彭彦昆在东北农业大学完成本科学业,之后留校任教8年,期间攻读了在职研究生,本硕均为农业工程领域的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方向。
1991年,受国家公派赴日本学习,本着学习农业工程及农业电气化领域先进的技术的初心,彭彦昆在东京农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到日本之初,彭彦昆亲眼目睹了当时日本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之高,特别是小规模的精细农业,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同时,日本农民的生活条件与工人并无差别,生活非常幸福,相比同期中国的农业现状,这让他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也是自那时起,他便认真思考着:科研该从什么方向入手,才能更符合中国的国情需要,以便将来回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农业的发展。由于求学的动力和目标的驱使,彭彦昆在学习外语的同时,只用了3年就顺利取得了博士学位。
随后,凭借扎实且重要的研究成果,彭彦昆以特别研究人员的身份,受邀进入日本农林水产省(相当于我国农业农村部)研究所工作。在4年的工作中,他发表了多篇论文,研发的农业机器装备在学会上进行展览,研究成果频频登报,受到广泛关注,日本NHK国家电视台两次报道了其科研成果。1997年,发表了第一篇农产品无损检测技术方面的论文。
在完成日本的科研工作后,彭彦昆转赴美国继续深造,回忆起赴美的初衷,彭彦昆分享到:“美国的农业,特别在大农业以及农业自动化方面,跟日本有着非常大的不同,那时的美国更先进,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更强,在很多领域引领世界领先水平,我想在那里更进一步提高个人。”彭彦昆先后在堪萨斯州立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担任助理研究员及访问学者,后又进入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机构(USDA-ARS)的研究所工作,主要是做水果,如桃、苹果、李子、樱桃等检测分级。他也终于探索到了更符合我国农业领域国情的科研方向——食用农产品品质的无损检测。
2007年,彭彦昆教授结束了在美国的科研工作,被中国农业大学作为第一层次特殊人才引进回国任教。回国之前,他写好了一个小本子,记录着他多年海外留学、科研期间的所见所闻,写着他回国后最期待做的事情。回国后,他来到了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同时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项目等,从此开启了他在中国农畜产品品质无损检验测试领域近18年的耕耘。
挑战与突破:从零开始,到比肩国际水平谈及为什么刚回国时做肉品检测,他分享到:“2007年,在国内基本上没有人做肉品无损害地进行检测技术探讨研究,这是一个比较新的方向。而且,当时提到肉品,市场上存在掺假肉、过期肉、注水肉、病死猪肉……老百姓一听就害怕,迫切地需要开发应对的无损检测分级技术。所以,我就选择这个方向。”
关于肉品新鲜度检测,正常的情况下,消费者去菜市场挑选肉的时候要眼看、手摸、鼻子闻:眼睛看颜色是否是正常;手摸一摸是否发黏,发黏的话说明肉已经变坏了;鼻子闻有没有异味儿,如果菌落总数超标的话,鼻子就能闻到异味儿了。这些都是经常买肉的人会用的传统经验方法,但是这些方式有时候不太准确,更不能用于批量检测分级。今天刚屠宰,以及放了5天的肉都可以放在一块售卖,人们很难分辨。所以,新鲜度是肉品品质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并不是说不新鲜的肉就不能吃了,但吃了对人的健康是不利的。另外,如果菌落总数已经超标,意味着肉质腐败,依照国家标准要求,这样的肉已经不能吃了。
国家标准GB/T 9959.2—2008《分割鲜、冻猪瘦肉》对片猪肉及猪瘦肉的质量作了规定,要求分割猪瘦肉的菌落总数≤10
CFU/g。菌落总数超过这个指标的话,肉已经变质。国家标准GB/T 9959.1—2019《鲜、冻猪肉及猪副产品 第1部分:片猪肉》中提到的色泽、弹性、粘度、气味是不是正常?更高级的如肉的口感怎么样,吃起来是否鲜嫩?目前,彭彦昆教授团队开发的仪器已能实时不伤害原有设备的检测出肉品菌落是否超标,以及对超标程度进行在线分级,而且,还能够直接进行感官指标的检测分级。这些仪器还可以检测生肉做熟了以后的口感怎样。回忆起回国初期的艰辛,他讲述到:“当时,国内在这样的领域的研究还非常薄弱,实验室的条件也比较简陋,很多关键的实验设备都要自己动手设计组装。”面对重重困难,彭彦昆教授和他的团队克服了经费紧缺、技术平台不足等问题,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实验室,推动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项目等多个重点研发项目的顺利实施,获得了多项国家专利,并创制出多种实用检测分级装备。
同时,彭彦昆教授经常带领团队参加一些国际交流学会,也邀请一些外国专家到中国来访问。通过多年时间的积累,获得了多项科技奖,这中间还包括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近5年,团队发表了SCI/EI论文180多篇。可以说,目前,彭彦昆教授团队在农产品无损检验测试领域的研究达到了先进国家的相近水平,一些核心技术居国际领先。
技术转化:从实验室到市场仪器研发出来了,另一个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对于一些实际应用,虽然我们自己开发的仪器样机已能得到非常好的检测效果,但是由于太多企业很有强烈的应用需求,仅依靠样机不足以满足行业的大量应用需求,这在当时是个很大的矛盾。”彭彦昆教授讲述到。
彭彦昆教授深知,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实际应用,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他积极与企业合作,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市场上可行的产品。近年来,团队成功将17项专利技术转让给国内的优秀的仪器制造企业,对此彭彦昆教授分享了两个具体案例:
肉品检验测试仪器方面,团队将专利转让给无锡谱视界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将专利技术开发成可量产的生鲜肉品质分析仪,并成为公司主打产品,这中间还包括迷你型
掌上式、台式、便携式等。在功能上不但可以检测出肉质新鲜程度等级,还能对人们关心的感官品质和营养品质做出预测评价和分级;应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生鲜肉及肉品生产、加工、储运、物流公司、肉品品质监管部门……目前,这些仪器设施在肉品行业已开始大量应用。粮食检验测试方面,已有两个专利技术及相关装备技术转让给北京雪迪龙科技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正在批量生产相关便携式仪器,仪器功能可实现一键检测粮食的水分、脂肪、蛋白、淀粉等数据指标。
在水果蔬菜等更多细分领域也有很多类似案例。正是这些高效便捷的检验测试仪器,极大的提升了农产品检测分级的效率和准确性。彭彦昆教授团队持续深入研究,逐渐完备、优化技术,企业产品也随之不断迭代升级,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延伸到设备制造企业,再由企业辐射到整个行业。
在彭彦昆教授看来,越是贴近民生的科研领域,技术设备的研发方向更应该面向大众实际的需求,不能过于以工程师思维为导向,他坦言到:“过去我们在仪器研发思路上出现过盲目现象,比如过度追求某个品质指标的精度以及可检验测试参数维度,尤其是民用场景下脱离了实际的需求,老百姓并不在乎测得的大量数据的具体数字,往往更期待能看到农产品几个关键特征品质指标及其品质的等级就够了。所以说做研究一定要接地气,不能论文写的高大上,做出来的设备大家不爱用。”
与此同时,彭彦昆教授还强调研究成果面向大众宣传的重要性,“要对消费的人进行宣传,比如农产品品质分等分级的重要性,能让我们消费者个体按着自己的喜好和健康需求选择最适合的食用农产品。要做科普宣传,要让老百姓明白我们有了怎样的仪器,了解我们用到了怎样的技术,”他说,“我们的技术怎么和实际的需求联系到一起?这一过程有必要进行科普,当老百姓都认识到了,企业就能更加重视,市场才能逐步扩大。”
未来展望:从农产品安全到品质提升在采访中,彭彦昆教授谈到了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的新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他认为,未来,食用农产品安全问题将逐步减少,而人们对农产品品质的需求将持续上升。当前阶段,无损害地进行检测技术对于成分含量较高的农产品安全指标可以做比较理想的分级检测,但针对微量成分的检测,例如农药兽药残留、重金属残留、致病微生物等检测还面临很多挑战,在检测精准度方面,尚不能取代传统的检测方法。
对于这一挑战,彭彦昆教授给出了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他说:“无损检测技术想完全取代传统的检测方式,依赖于芯片技术的发展。伴随芯片技术的发展,图谱分辨率提高,将极大的提升检测装备的精度,使得农产品的农药兽药等有害的微量残留都能被精准测出。此外,AI算法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也将使无损检测技术更加智能化,能够分析出影响农产品品质的复杂外因,以及生产工艺流程的影响因素。”
访谈时,彭彦昆教授特别寄语年轻的研究者,他分享到他的老师,中国工程院蒋亦元院士的观点对他影响深远。蒋院士认为:为做好农业工程领域的创新研究,必须要具备三种技能:一是要具备深厚的数学基础,二是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三是要具备良好的英语能力。
同时,彭彦昆教授强调,年轻学者应该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方向,并且要有社会责任感,选择的方向要根植于社会需求。当兴趣与国家、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和自己的基础能力紧密关联,这是能有所建树的关键。而选择方向时,不仅要追求深度,还要注重广度,要积极学习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将其与自己的研究相结合,做好产前产后数据链的结合,让检测更准一点,让老百姓更信服一点。
最后,彭彦昆教授建议年轻学者要到一线去工作,去实践,亲自干10年,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找到正确的探索方向。
中国农业大学领军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研发分中心主任,日本东京农工大学博士。长期从事农产品品质无损实时检测新方法、关键技术、智能装备研究。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课题26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EI 论文300多篇,授权专利100多项,主/参编专著16部,制定标准10多项,创制农产品品质不伤害原有设备的检测分级系列装备20多种,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8项。
中央: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健全强化仪器仪表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
1094万!内蒙古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宁波市生态环境局宁海分局和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仪器设施、耗材等采购项目
1581万!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2024年病理检验特检中心基因检测服务采购项目
1671万!天津市防洪调度应急指挥平台水雨情及水闸泵站远传等监测感知设备采购安装项目
1182万!天津市防洪调度应急指挥平台水质、积水、AI测流、防洪调度指挥中心设备采购及安装项目
创新引领 YOUNG帆起航——仪器信息网25周年 我们不一YOUNG!